- 陈晓培;罗肖;朱传好;魏利平;路伟;
目的 探究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IB)并发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并研究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5年1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急诊科的肝硬化UGIB并发真菌感染患者23例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肝硬化UGIB无感染患者115例为未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UGIB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预测价值,并应用CHAID算法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结果 23例肝硬化UGIB并发真菌感染患者共检出37株真菌,其中检出最多的两种真菌为白念珠菌40.34%(15/37)、热带念珠菌23.36%(9/37),感染分布最多的2个部位为呼吸道34.78%(8/23)、腹腔30.43%(7/23)。多因素结果显示:Child肝功能分级(OR=17.233,95%CI 2.184~135.953)、出血量(OR=17.675,95%CI 2.256~138.465)、侵入性操作(OR=10.396,95%CI 1.753~61.658)、入院时血Na~+(OR=0.732,95%CI 0.601~0.891)、入院时HBP (OR=1.185,95%CI 1.013~1.387)、入院时IL-6(OR=1.253,95%CI 1.065~1.475)是肝硬化UGIB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OR=0.152,95%CI 0.029~0.796)是肝硬化UGIB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保护危险因素(P<0.05),其预测概率值回归方程为:P=1/[1+e-(25.376+2.847×Child肝功能分级+2.872×出血量-1.88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41×侵入性操作-0.312×入院时血Na~+0.170×入院时HBP+0.226×入院时IL-6)];ROC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及联合预测对肝硬化UGIB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检测对肝硬化UGIB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分析:AUC=0.954,95%CI(0.918~0.990),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80.0%。决策树模型显示:位于第1层的入院时血Na~+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85.5%。结论 Child肝功能分级、出血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入院时血Na~+、入院时HBP、入院时IL-6是肝硬化UGIB并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为保护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可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2025年04期 v.30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雎瑶;王大林;祝秋妮;杨荣荣;豆小蕾;陈方璐;王玲玲;徐远平;
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 ESLD)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1例ESLD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ESLD未合并任何感染菌株的63例患者为未感染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LD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实验室指标对ESLD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1例ESLD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念珠菌属、曲霉属为主要致病菌群,腹腔和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5.648,95%CI:1.703~18.728),侵入性操作(OR=3.685,95%CI:1.126~12.060)和消化道出血(OR=5.871,95%CI:1.487~23.185)均为ESLD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AUC=0.884,95%CI:0.793~0.975)、白蛋白(Albumin, Alb)(AUC=0.969,95%CI:0.934~1.00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AUC=0.952,95%CI:0.880~1.00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AUC=0.991,95%CI:0.977~1.000)、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AUC=0.987,95%CI:0.968~1.000)、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AUC=0.777,95%CI:0.654~9.000)、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AUC=0.943,95%CI:0.898~0.989)、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AUC=0.945,95%CI:0.897~0.993)、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 NEUT)(AUC=0.759,95%CI:0.637~0.88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AUC=0.983,95%CI:0.961~1.000)、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AUC=0.969,95%CI:0.930~1.000)、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e, MELD评分)(AUC=0.947,95%CI:0.893~1.000)与曲线下面积为0.5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ESLD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属和曲霉属为主要病原菌,腹腔和呼吸道为高发感染部位。糖尿病、侵入性操作和消化道出血均为ESLD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ST、Alb、ALT、CRP、TBil、Scr、PTA、INR、NEUT、PCT、WBC及MELD评分对ESLD患者真菌感染诊断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实践中,应针对高危因素加强防控,动态监测关键指标,以降低ESLD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025年04期 v.30 403-408+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朱晓茜;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青少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压力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治疗的炎症性肠病青少年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克罗恩病55例,溃疡性结肠炎25例;同时选取体检健康青少年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紧张性生活事件评定量表(SLER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差异,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PSQI评分、SLERS评分和SCL-90评分差异,以及PSQI评分、SLERS评分、SCL-90量表、严重程度间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SQI评和SLERS评分分别为(16.30±2.10)分和(105.54±18.5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CL-90量表精神病性、强迫症状、偏执、抑郁、恐怖、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9.92±3.32)分、(14.43±3.01)分、(18.21±2.95)分、(21.18±5.56)分、(19.40±3.81)分、(25.54±4.02)分、(14.43±3.43)分、(21.14±4.15)分、(20.20±5.00)分和(173.38±19.9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患者PSQI评分、SLERS,SCL-90量表抑郁、焦虑、躯体化和总分分别为(17.37±1.81)分、(117.96±18.73)分、(185.60±18.87)分、(24.47±3.65)分、(28.97±2.81)分和(22.05±4.60)分,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P<0.05)。PSQI评分、SLERS评分、SCL-90量表总分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_s=0.383、0.415和0.433,P均<0.05),同时PSQI评分与SLERS评分、SCL-90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394和0.433,P均<0.05)。结论 炎症性肠病青少年患者的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压力大,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同时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压力存在相关性。
2025年04期 v.30 40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王春霞;赵瓒;米莹莹;郑亚;郭庆红;
目的 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系统评估1990年至2021年间中国和全球归因于加工肉的结直肠癌(CRC)疾病负担,分析其流行趋势并预测未来25年的疾病负担变化,以揭示加工肉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采用GBD 2021数据库,提取1990年至2021年中国和全球归因于加工肉的结直肠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和死亡率数据。通过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估算中国和全球归因于加工肉的结直肠癌的伤残调整生命年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使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评估时间趋势,识别显著转折点,并计算年度百分比变化(APC)和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APC)。利用APC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预测未来25年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年至2021年,中国归因于加工肉的结直肠癌DALYs和死亡率分别增长了235.1%和274.7%,年龄标准化伤残率(ASDR)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分别增长了47.0%和39.1%。全球DALYs和死亡率分别增长了46.9%和54.1%,但ASDR和ASMR分别下降了32.8%和34.0%。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中国在2007年至2011年间疾病负担增速达到峰值,随后增速放缓,但整体仍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归因于加工肉的结直肠癌负担在2002年后呈现下降趋势。BAPC模型预测显示,未来25年中国归因于加工肉的结直肠癌的ASDR和ASMR将继续上升,而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加工肉摄入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对中国和全球的疾病负担影响显著。中国需重视加工肉摄入相关的结直肠癌负担,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加工肉消费,以应对未来可能加重的疾病负担。全球范围内的结直肠癌防控仍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需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2025年04期 v.30 414-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张迪娜;罗冰;孙琛;张惠;谢华红;
目的 探究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中穿孔的有关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治疗的343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发生穿孔将患者分为穿孔组(n=25)和未穿孔组(n=318)。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结直肠癌患者ESD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组病变直径,右半结肠病变位置、病变至黏膜下浅层、病灶重度纤维化患者的比例及内窥镜医生的经验<50 ESD占比明显高于非穿孔组(P<0.05),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基础病情况、局部内镜治疗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OR=1.272,95%CI:1.161~1.393)、病变位置(右半结肠)(OR=4.651,95%CI:1.018~21.245)、病变深度(黏膜下浅层)(OR=0.129,95%CI:0.034~0.480)、病灶纤维化(重度纤维化)(OR=0.162,95%CI:0.041~0.632)是早期结直肠癌ESD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的AUC为0.876(95%CI:0.782~0.969),病变位置的AUC为0.667(95%CI:0.568~0.766),病变深度的AUC为0.710(95%CI:0.594~0.827),病灶纤维化的AUC为0.636(95%CI:0.510~0.761);联合预测的预测价值最高,AUC为0.948(95%CI:0.899~0.996),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87.4%。结论 病变直径、右半结肠病变、病变浸润黏膜下浅层、重度纤维化是早期结直肠癌ESD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评估术中穿孔风险具备一定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30 4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魏越;严尹;杨博;王宏刚;蒋燕;杨晓钟;戴伟杰;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初次内镜下扩张后扩张间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7月因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探条扩张患者的内镜下扩张报告,使用单因素、多因素等探讨扩张间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536名患者,其中男性366名(68.3%),非难治性吻合口狭窄患者436名(81.3%),平均年龄65.05±6.97岁。根据“surv_cutpoint”函数确定年龄、距门齿距离、狭窄直径及扩张后直径的cutoff值,分别为69岁、20 cm、2 mm及12 mm。男性组(366名)和女性组(170名)两组中位扩张间期不存在差异(4.86周比5.43周,P=0.060);年龄分为>69岁组(141名)和≤69岁组(395名),两组中位扩张间期存在差异(4.29周比5.29周,P=0.029);距门齿距离分为≤20 cm组(299名)和>20 cm组(237名),两组中位扩张间期存在差异(4.14周比6.43周,P=0.006);狭窄直径分为≤2 mm组(98名)和>2 mm组(438名),两组中位扩张间期存在差异(3.64周比5.71周,P<0.001);扩张后直径分为<12 mm组(361名)和≥12 mm组(175名),两组中位扩张间期存在差异(4.14周比8.29周,P<0.001)。多因素Cox回归显示距门齿距离≤20 cm(HR=1.49, 95%CI 1.13~1.97,P=0.005)、狭窄直径≤2 mm(HR=1.82, 95%CI 1.34~2.46,P<0.001)、扩张后直径<12 mm(HR=1.89, 95%CI 1.38~2.60,P<0.001)是术后4周内扩张间期缩短的危险因素。年龄>69岁(HR=1.34, 95%CI 1.07~1.68,P=0.012)、距门齿距离≤20 cm (HR=1.41, 95%CI 1.14~1.74,P=0.002)、狭窄直径≤2 mm(HR=1.75 95%CI 1.36~2.25,P<0.001)、扩张后直径<12 mm(HR=1.58, 95%CI 1.26~1.99,P<0.001)是术后12周内扩张间期缩短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距门齿距离、狭窄直径及扩张后直径是扩张间期的影响因素,高龄(年龄>69岁)、高位吻合口狭窄(距门齿距离≤20 cm)、狭窄直径≤2 mm、扩张后直径<12 mm的患者扩张间期明显缩短。首次扩张治疗应尽量将吻合口直径扩张至12 mm及以上以延长扩张间期,术后应加强对高龄、男性患者的宣教指导。
2025年04期 v.30 426-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覃振明;叶秀杰;卢俊勇;蒋永洪;陈科全;
目的 基于JAK2/STAT1信号通路,探究别旁茶总苷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美沙拉嗪组、别旁茶总苷低剂量组、别旁茶总苷高剂量组,通过自由饮用含3%葡聚糖硫酸钠盐(DSS)的蒸馏水7 d构建IBD小鼠模型。记录小鼠体重、粪便、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试剂盒检测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IL-6、TNF-α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iNOS、Arg1、CD163 mRNA及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p-JAK2/JAK2、p-STAT1/STAT1蛋白的表达。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在4、7 d时DAI评分升高(P<0.05),小鼠结肠组织呈现病理学损伤,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Arg1、CD163水平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MPO、IL-6、TNF-α、iNOS、p-JAK2/JAK2、p-STAT1/STAT1水平升高(P<0.05);相对于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别旁茶总苷低、高剂量组小鼠在4、7 d时DAI评分降低(P<0.05),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Arg1、CD163水平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MPO、IL-6、TNF-α、iNOS、p-JAK2/JAK2、p-STAT1/STAT1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别旁茶总苷的效果显著优于阳性药物(P<0.05)。结论 别旁茶总苷能够抑制巨噬细胞M1/2型极化介导的炎症反应、提升结肠粘膜屏障功能,从而减轻小鼠的IBD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1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2025年04期 v.30 43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晶;王培;魏晓翠;尚红;杨智勇;
目的 探讨葛根素调节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对人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150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人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150细胞设空白对照组、葛根素低、中、高剂量(20、40、80μmol/L)组和葛根素(80μmol/L)+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SKL2001(20μmol/L)组。药物干预48 h后,分别通过MTT法、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测定KYSE-150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RT-PCR法测定细胞中Wnt3a、β-catenin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中Wnt3a、β-catenin、原癌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蛋白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KYSE-150细胞增殖率、侵袭细胞数、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葛根素中、高剂量组KYSE-150细胞Wnt3a、β-catenin mRNA水平和Wnt3a、β-catenin、c-myc、Cyclin D1、MMP-2、MMP-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GSK-3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葛根素对KYSE-150细胞各项指标的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与葛根素高剂量组相比,葛根素+SKL2001组对各项指标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 葛根素具有抑制人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150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2025年04期 v.30 437-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阿衣古丽·哈热;莎毕娜·迪力夏提;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对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脱氧核糖核酸激活蛋白激酶催化亚基肽(PRKDC)的调控机制。方法 取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培养传代,生长至对数期后制备细胞悬液、将其接种于96孔板。分为7组,每组3个复孔,均予以放射线(8 Gy)+顺铂(20μg/ml),另SATB1上调组转染pcDNA-SATB1、SATB1下调组转染si-SATB1、SATB1对照组转染NC pcDNA、PRKDC上调组转染pcDNA-PRKDC、PRKDC下调组转染si-PRKDC、PRKDC对照组转染ago-NC,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干预。48h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SATB1、PRKDC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检测各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MAPK)、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组蛋白(H2AX)基因表达,免疫印迹法(WB)检测各组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水解Caspase3(Cleaved-Caspase3)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SATB1靶向PRKDC。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或SATB1/PRKDC对照组比较,SATB1上调组SATB1基因表达升高(P<0.05),SATB1下调组SATB1基因表达下降(P<0.05),SATB1上调组和PRKDC下调组PRKDC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率、Caspase3与H2XA基因表达和Cleaved-Caspase3与γH2AX蛋白表达下降(P<0.05),而p38MAPK基因表达和p-p38MAPK蛋白表达升高(P<0.05),SATB1下调组和PRKDC上调组PRKDC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率、Caspase3与H2XA基因表达、Cleaved-Caspase3与γH2AX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p38MAPK基因表达和p-p38MAPK蛋白表达下降(P<0.05);PRKDC与SATB1存在结合位点,且SATB1组PRKDC WT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低于转染对照组(P<0.05)。结论 下调SATB1可靶向促进PRKDC表达增强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放化疗敏感性,与降低p38MAPK基因表达和p-p38MAPK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与H2XA基因表达和Cleaved-Caspase3与γH2AX蛋白表达有关,反之亦然。
2025年04期 v.30 442-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昕;吴旭东;吕瑛;
目的 探索FKBP9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肝癌细胞增殖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以GEPIA在线数据分析软件分析FKBP9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在本院肝癌标本中进行免疫组化验证其表达趋势。在不同肝癌细胞株中通过QPCR及WB方法确定FKBP9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以慢病毒质粒转染敲低高表达FKBP9的肝癌细胞株,通过CCK8、克隆集落形成、小鼠荷瘤实验检测敲低FKBP9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差异;通过ECAR实验检测细胞糖酵解水平与能力差异,并通过WB明确敲低FKBP9对糖酵解关键酶的表达水平影响;以慢病毒质粒转染过表达HK2进行功能恢复实验,重复上述实验以确定FKBP9调控肝细胞增殖及糖酵解的HK2依赖性机制。结果 GEPIA在线数据分析显示FKBP9高表达于肝癌组织,并与低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正相关;在本院肝癌病理IHC分析显示:FKBP9蛋白广泛高表达于癌组织中癌细胞内,而癌旁组织仅检出低水平FKBP9蛋白表达。在肝癌细胞系中,FKBP9高表达于HepG2与Huh-7中,并且敲低FKBP9后可发现HepG2与Huh-7细胞增殖能力:CCK8、克隆集落形成、小鼠荷瘤重量与体积均显著下降;并且敲低FKBP9显著降低HK2的蛋白表达与糖酵解能力,而回转过表达HK2后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与糖酵解能力均得到恢复。在机制上,CO-IP与蛋白泛素化实验结果显示FKBP9与HK2发生互作作用以阻止HK2的蛋白泛素化。结论 FKBP9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中,并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在功能与机制上,FKBP9通过与HK2互作阻止HK2的蛋白泛素化降解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与糖酵解能力。
2025年04期 v.30 448-453+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晓凡;刘志平;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OIP5-AS1调节微小RNA(miR)-7-5p/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2A(KDM2A)轴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 收集结肠癌及癌旁组织,通过qRT-PCR实验测定其中LncRNA OIP5-AS1、miR-7-5p和KDM2A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DM2A蛋白表达。将HT29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sh-NC、sh-OIP5-AS1、sh-OIP5-AS1+miR In-NC组、sh-OIP5-AS1+miR-7-5p-In组。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各组HT29细胞中LncRNA OIP5-AS1、miR-7-5p、KDM2A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各组HT29细胞中KDM2A和PD-L1蛋白表达;CCK-8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T29细胞增殖能力;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中免疫逃逸相关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与各组HT29细胞共培养测定肿瘤杀伤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测定miR-7-5p与LncRNA OIP5-AS1以及KDM2A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LncRNA OIP5-AS1和KDM2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7-5p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h-NC组相比,sh-OIP5-AS1组HT29细胞中LncRNA OIP5-AS1、KDM2A mRNA及蛋白表达、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和PD-L1水平显著降低(P<0.05),miR-7-5p、IL-2、IFN-γ水平和T细胞肿瘤杀伤率显著升高(P<0.05);与sh-OIP5-AS1+miR In-NC组相比,sh-OIP5-AS1+miR-7-5p-In组LncRNA OIP5-AS1、KDM2A mRNA及蛋白表达、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和PD-L1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7-5p、IL-2、IFN-γ水平和T细胞肿瘤杀伤率显著降低(P<0.05);与miR mimic-NC和OIP5-AS1-WT或KDM2A-WT共转染的细胞相比,miR-7-5p mimic和OIP5-AS1-WT或KDM2A-WT共转染的细胞中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减少(P<0.05)。结论 LncRNA OIP5-AS1下调可能通过靶向调控miR-7-5p/KDM2A轴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免疫逃逸。
2025年04期 v.30 454-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奚腾飞;宋玮佳;张景淳;
目的 探讨外周血糖蛋白2(GP2a)、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GL1)水平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科收治的SAP患者135例(重症组)和非重症AP患者135例(非重症组),根据入院后28 d预后将SAP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GP2a、FGL1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GP2a、FGL1水平与SAP及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ROC曲线分析外周血GP2a、FGL1水平对SAP的诊断价值和对患者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GP2a[(2.09±0.39)ng/mL vs.(1.58±0.30)ng/mL]、FGL1[42.22(28.24,59.23)ng/mL vs. 15.08(9.17,20.08)ng/mL]水平升高(P均<0.05)。C反应蛋白(OR=1.007,95%CI:1.000-1.015)、GP2a(OR=1.550,95%CI:1.353-1.775)、FGL1(OR=1.118,95%CI:1.083-1.155)为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GP2a [(2.40±0.37)ng/mL vs.(1.96±0.33)ng/mL]、FGL1[61.70(42.50,70.30)ng/mL vs. 36.79(19.88,52.44)ng/mL]水平升高(P均<0.05)。GP2a(OR=1.372,95%CI:1.154-1.631)、FGL1(OR=1.073,95%CI:1.039-1.108)是S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外周血GP2a、FGL1水平联合诊断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944,显著大于外周血GP2a、FGL1水平单独诊断的0.850、0.859(P均<0.05);外周血GP2a、FGL1水平联合评估SAP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显著大于外周血GP2a、FGL1水平单独评估的0.806、0.816(P均<0.05)。结论外周血GP2a、FGL1水平升高与SAP发生及SAP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外周血GP2a、FGL1水平联合对SAP及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30 460-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曹博;王志武;于镓锐;董量;王巍;
目的 探讨改良入路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RC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12例RCC患者,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各56例,均行腹腔镜根治术。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完全中间入路,研究组患者行改良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前列腺素E_2(PGE_2)、神经肽Y(NPY)、皮质醇(Cor)、醛固酮(ALD),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网膜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使用生存质量核心问卷(QLQ C-30)评估生活质量,使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价功能状态,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吻合、手术、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9.36±6.27)min、(161.43±15.79)min、(25.21±5.04)h、(10.39±1.72)d,短于对照组的(23.51±7.06)min、(179.61±17.62)min、(30.24±6.48)h、(11.68±1.85)d;术中出血量(60.73±10.51)mL,少于对照组的(91.26±15.49)mL;并发症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MMP-3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TIMP-1、PAI-1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3 d、7 d PGE_2、NPY、Cor、ALD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3个月QLQ C-30、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入路行腹腔镜根治术用于RCC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可有效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稳定腹膜溶解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0 46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蒋欢;杨兴平;陈建霖;蒋丽琳;何东权;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常规抗病毒药物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IL-23/IL-17轴激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1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辅助常规抗病毒药物。对比两组HBV-DNA检测方法、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滴度下降50%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介素-23(IL-23)/白介素-17(IL-17)轴相关指标、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水平。结果 治疗12个月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为87.50%(49/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6.07%(37/56)及HBeAg滴度下降50%率为23.21%(13/56),均高于对照组71.43%(40/56)、28.57%(16/56)、8.93%(5/56)(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观察组ALT、TBIL、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肠球菌、肠杆菌、血氮、类氮水平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观察组IL-23、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3.57%(2/56)低于对照组16.07%(9/56)。结论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辅助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远期疗效良好,可调节IL-23/IL-17轴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肝功能。
2025年04期 v.30 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庞思宇;康敏;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机器学习算法,鉴定出炎症性肠病(IBD)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关键基因,并探索其潜在药物,为IBD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利用WGCNA软件包对GSE87466数据集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筛选出与IBD显著相关的模块。通过差异表达分析鉴定DEGs,并结合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筛选出候选基因。进一步利用LASSO、SVM-RFE和RandomForest三种机器学习算法鉴定核心关键基因。基于关键基因构建诊断模型并评估其效能,同时分析免疫细胞浸润与核心基因的相关性,并通过功能富集分析和基因互作网络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最后,利用Enrichr平台筛选潜在药物。结果 构建的基因共表达网络中,turquoise模块与IBD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0.67,P=3e-15)。差异表达分析共鉴定出921个DEGs,筛选出34个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DEGs。三种机器学习算法最终确定LYN、TIMP1和VCAM1为关键基因。基于这三个基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994和0.980)。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B细胞、激活记忆CD4 T细胞等在IBD中浸润水平更高,且与核心基因存在相关性。功能富集分析揭示了核心基因在细胞因子活性、TNF信号通路等功能中的作用。通过Enrichr平台筛选出抗坏血酸、阿司匹林等10种潜在药物。结论 本研究成功鉴定出LYN、TIMP1和VCAM1三个关键基因,并构建了具有高诊断效能的模型。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基因在IBD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筛选出的潜在药物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5年04期 v.30 475-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邓琪;陈文娟;张露萍;
目的 基于国际诊断标准(Alvarado评分与病理学诊断),分析超声征象联合尿常规检验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腹痛患儿,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初步怀疑为急性阑尾炎(Alvarado评分≥4分),并接受腹腔镜手术及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确诊为急性阑尾炎的116例患儿纳入急性阑尾炎组;同期选择经病理排除急性阑尾炎的腹痛患儿75例(病因包括肠系膜淋巴结炎、泌尿系结石等)为非急性阑尾炎组。且术前经超声和尿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儿超声征象指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鉴别急性阑尾炎类型的准确率。结果 急性阑尾炎组患儿管壁层次模糊、管壁连续性中断、粪石症、系膜网膜增厚、管腔积液、阑尾周围包块、周围脂肪组织、阑尾周围低回声等超声影像指标明显高于非急性阑尾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于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尿常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尿常规对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比较无差异(P>0.05)。四格表法检测显示,超声联合尿常规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55%、83.33%,Kappa值为0.822,一致性较好(P<0.001)。结论 超声征象联合尿常规检验在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025年04期 v.30 482-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邵国庆;辛慧;李振亚;焦娇;封安强;
目的 分析X线引导下导丝导管交互技术在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82例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操作记录,将采用X线引导下导丝导管交互技术置入肠梗阻导管的32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采用X线引导下直接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导管置入至空肠上段所需时间、患者的疼痛评分、患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研究组导管置入至空肠上段的平均时长为(30.41±6.06)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1.22±8.70)min(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3.93±0.8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4±0.98)分(P<0.05);研究组的X线透视辐射时长为(12.63±2.52) min,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30±1.43)min(P<0.05)。结论 X线引导下采用导丝导管交互技术置入肠梗阻导管与直接置入法相比,置管时间更短,患者疼痛评分更低,辐射剂量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4期 v.30 486-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钮焦;郭志国;吕珊;尹吉明;
目的 分析对肛瘘患者实施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与经体表高频超声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肛瘘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接受经体表高频超声检查和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上述两种超声技术联合诊断肛瘘的价值。结果 收集资料发现行手术治疗的90例肛瘘患者中,检出97个主瘘管,51个分支瘘管,93个内口,102个外口。相较于经体表高频超声,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对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而对外口的准确率较低(P<0.05);二者联合诊断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的诊断准确率均较二者单独诊断高(P<0.05);二者联合诊断外口的准确率较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单独诊断高(P<0.05),但与经体表高频超声单独诊断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肛瘘患者实施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与经体表高频超声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帮助临床明确肛瘘患者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外口情况。
2025年04期 v.30 490-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龙钦;李夏薇;蔡明毅;郭耿钊;赖昌江;石启琳;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肌酐比值(sACR)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4年12月晋江市医院收治的137例S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全因死亡分为存活组(n=84)和死亡组(n=53)。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sACR。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对SAP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预测效能。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分析sACR值与SAP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 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年龄更大,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凝血酶原时间水平更高,BISAP评分、SOFA评分均更高、全身并发症发生率更高,sACR水平更低(P均<0.05)。年龄升高(OR=1.089,P=0.016)、总胆红素升高(OR=1.697,P=0.013)、血尿素氮升高(OR=1.032,P=0.031)、凝血酶原时间升高(OR=1.910,P=0.002)是SAP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sACR降低(OR=0.522,P=0.041)是SAP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sACR预测SAP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AUC最大为0.769(敏感性74.0%,特异性75.5%)。sACR值与院内死亡风险之间呈线性负相关(非线性P>0.05)。结论 sACR可作为评估SAP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的可靠、简单、便捷标志物。
2025年04期 v.30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楼迅;章颖逸;张翼;
结直肠癌患者常并发肠梗阻,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自然缓解,不及时干预时甚至演变为完全性梗阻,进而引发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乃至体液质量下降等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对于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而言,适时采取手术干预措施,以改善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存期限,往往显得尤为必要。急诊手术是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常见手段,但患者预后通常较差。随着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策略(DCS)的应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开始采用内镜辅助下的自膨胀金属支架(SEMS)和肠梗阻导管(DT)置入术缓解患者肠梗阻病情,为后续根治性治疗创造条件,以降低患者的术后风险,取得更好的临床结局。本文主要就SEMS、DT等外科治疗技术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应用情况展开综述。
2025年04期 v.30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王福蕊;胡泽楠;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病因仍然未知。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治疗策略日益多样化,除了常见的传统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逐渐用于UC的治疗,这些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尽管如此,现有药物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辅助治疗手段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可成为当前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近些年来,饮食干预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的辅助疗法受到关注,其中椰子水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潜在的抗炎和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将探讨椰子水作为轻中度UC辅助治疗选择的潜力,重点阐述其抗炎机制、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及现有临床证据,为UC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4期 v.30 500-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郭文军;郭建平;高瑞忠;
半胱氨酸脱硫酶是磷酸吡哆醛依赖性转氨酶V类家族中的成员,参与细胞的硫代谢及谷胱甘肽的合成,其在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半胱氨酸脱硫酶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和侵袭。特别是在结直肠癌,其表达差异不仅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但半胱氨酸脱硫酶在其他不同类型肿瘤中的具体作用并不清楚,且缺乏系统性的综述。本文旨在总结半胱氨酸脱硫酶结构、功能、调控表达及其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临床应用。
2025年04期 v.30 504-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张晶晶;李光耀;李生;
胃轻瘫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胃排空延迟的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为难治性胃轻瘫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gastric peroral endoscopic pyloromyotomy, G-POEM)是一种新的治疗难治性胃轻瘫安全有效的内镜技术。本文对G-POEM治疗难治性胃轻瘫的最新研究结果作一综述,围绕G-POEM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G-POEM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0 508-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文耀平;魏琼;饶睿;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儿科消化领域中常见的疾病类型,FGIDs对患儿及其护理者的身体健康、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揭示,FGIDs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肠-脑轴、肠脑神经系统、生理过程异常(饮食习惯、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屏障与免疫状态变化、胃肠动力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FGIDs的治疗尚未有特异性手段,传统药物治疗大都聚焦于调节排便模式及缓解胃肠道疼痛,常用药物包括解痉药、泻剂、促胃肠动力药以及止泻药等。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治疗策略逐渐被提出,例如调节胃肠道菌群、低剂量抗抑郁药以及中医药干预等。本文对儿童FGIDs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近年来西医及中医药治疗FGIDs的研究进展予以梳理,以期为FGIDs的临床治疗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30 513-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戴宇飞;邵旭;张逸然;张炜;
结直肠癌(CRC)作为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发,CRC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有报道指出,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属于长链非编码RNA(IncRNA),在CRC肿瘤组织或细胞中,UCA1的表达显著上调。UCA1能与微小RNA(miRNAs)相互作用,调控CRC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增殖、耐药、侵袭、迁移与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发挥调控功效。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关于lncRNA UCA1和miRNAs在CRC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同时对UCA1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旨在为CR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30 518-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茆心怡;李光耀;李生;
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的重要并发症,尤其是在肝硬化患者中,占所有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0%~30%~([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终末期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静脉曲张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以及药物和TIPS等介入非内镜手段。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ose veins, GV)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 EV)出血,但GV具有更高的死亡率。传统内镜治疗如组织胶注射是预防胃静脉曲张首次及再出血的主要方法~([2]),而传统的织胶注射存在异位栓塞等不足,近年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引导弹簧圈注射(EUS-guided coil injection therapy, EUS-COIL)、超声内镜引导组织胶注射等治疗方式成为治疗GV的一种有前途的内镜方式。本文就超声内镜下治疗GV新方式做一综述。
2025年04期 v.30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