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访问量:440580
日访问量:93

专家笔谈

  • 肠-肺轴:微生物-免疫-代谢网络在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及转化干预

    吴观迪;张芸芸;莫潼桐;吴友谅;刘咏君;易婷萱;郑煌傑;秦艳;王斯琪;阳琼;陈科全;

    肠-肺轴(gut-lung axis, GLA)是揭示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间通过微生物组、免疫互作及代谢物信号进行双向通讯的重要生物学概念。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与免疫学研究的深入,GLA在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及感染性肺炎)与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GLA的生物学基础,重点阐释了微生物组结构特征、共同黏膜免疫系统的桥梁作用以及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衍生物等关键代谢物介导的跨器官信号传递。多组学与转化医学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可通过免疫重塑、屏障功能破坏及炎症级联反应影响肺部病理进程,反之亦然。在干预策略方面,饮食调节(如膳食纤维)、益生元/益生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及靶向微生物代谢通路的疗法展现出潜在价值,但其临床有效性与机制因果关联尚需更严谨的前瞻性研究与标准化临床试验确证。本文基于当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共识,深入探讨了肠-肺轴在相关疾病中的病理生理角色、干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转化研究方向。

    2025年07期 v.30 735-740+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舒适化医疗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的应用

    莫潼桐;张芸芸;易婷萱;秦艳;吴友谅;郑煌傑;王斯琪;阳琼;陈科全;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患者围手术期普遍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多维度不适。本文深入剖析了ERCP患者的不适体验,系统阐述了消化内科医生主导的以多学科协作为核心、系统量化工具为协助的舒适化医疗策略,旨在提升ERCP患者的整体舒适度与满意度,优化围手术期医疗服务。

    2025年07期 v.30 74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专家读片

  •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1例

    吴友谅;郑煌傑;秦艳;张芸芸;莫潼桐;易婷萱;王斯琪;陈科全;

    <正>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是一种结合了内窥镜和X线透视技术的微创诊疗技术,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介入技术,在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是指十二指肠乳头位于十二指肠憩室内或紧邻憩室边缘的情况。这种解剖学的变异会显著增加ERCP的操作难度和风险~([2])。

    2025年07期 v.30 744-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论著

  • 重症急性胰腺炎伴侵袭性肺真菌病的临床特点、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传好;郭蕾;罗肖;魏利平;路伟;

    目的 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侵袭性肺真菌病(IPFD)的临床特点、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6例经肺部真菌检测确诊的SAP合并IPF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按1∶3比例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同期收治的78例无真菌感染的SAP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SAP患者继发IPFD的临床特点、真菌分布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P患者继发IPFD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指标对SAP继发IPFD的预测价值。结果 26例SAP患者继发IPFD多发生于SAP病程3~4周(73.1%),多为院内感染(占81.4%),临床以咳嗽、咳痰(92.31%)、低氧血症(PaO_2/FiO_2≤200 mmHg:73.08%)及影像学新发浸润影(96.15%)为主要表现,血清学检查显示G试验阳性率为69.2%,GM试验阳性率为42.3%;共培养分离真菌26株,以白念珠菌(46.15%)及曲霉菌(23.08%)为主要病原体。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合并糖尿病(OR=10.576)、低蛋白血症(OR=8.060)、坏死型SAP(OR=20.527)、入院时APACHEⅡ评分> 15分(OR=5.215)、ICU入住时间长(OR=1.150)、侵入性操作史(OR=5.746)、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OR=9.876)、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OR=1.237)是SAP继发IPF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SAP分型、入院时APACHEⅡ评分、ICU入住时间、侵入性操作史、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联合预测SAP继发IPF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预测评估SAP继发IPFD的AUC=0.947,95%CI为0.906~0.987,灵敏度为0.923,特异度为0.846,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SAP继发IPFD以白念珠菌和曲霉菌为主。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坏死型SAP、APACHEⅡ评分>15分、ICU入住时间延长、侵入性操作史、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是SAP继发IPFD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7期 v.30 747-752+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张嘉丽;张梦瑶;郭庆红;

    目的 探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2005~2010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纳入11 273名成人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同时具有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肠道健康问卷(BHQ)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层分析和限制性三次样条图(RCS)来探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以评估结果的稳健性。结果 在经过多个协变量调整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OR=0.49,95%CI:0.31, 0.80)出现慢性便秘的风险下降,上述发现通过1∶1 PSM后的分析得到证实。亚组分析结果表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与慢性便秘之间的相关性在贫困收入比≥2的人群、曾经吸烟的人群、墨西哥裔美国人及非西班牙裔白人中更为显著。RCS曲线显示,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与慢性便秘之间不存在非线性关系(P-non-linear>0.05)。结论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越大的个体患慢性便秘的风险越低,这一发现为慢性便秘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7期 v.30 753-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MRCP术前评估在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中的价值

    刘曼;王启之;李大鹏;

    目的 探讨术前完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检查对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间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疗的247例患者,收集并回顾性的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有无完善MRCP检查分为MRCP组和非MRCP组,分析MRCP检查的有效性,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并发症特点。结果 ERCP共诊断胆总管结石127例,阴性34例,MRCP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32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知MRCP检查对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准确率为93.79%(151/161)、灵敏度为98.41%(124/126)、特异度为77.14%(27/35)和阳性预测值为93.94%(124/132);MRCP组取石成功120例,成功率90.91%(120/132),非MRCP组取石成功81例,成功率70.43%(81/11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则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与非MRCP组比较,MRCP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Z值为-11.133,P值<0.001;术后住院时间Z值为-2.165,P值=0.03,此两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检查对诊断胆总管结石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提供可靠的术前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v.30 761-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基础研究

  • IL-8联合PD-L1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严慧;朱娜;刘斌;勉睿清;

    目的 探讨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对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C57BL/6小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模型组(腹腔注射200μL生理盐水)、antiPD-L1组(腹腔注射antiPD-L1)、rhIL-8组(腹腔注射rhIL-8)和antiPD-L1+rhIL-8组(腹腔注射antiPD-L1+rhIL-8),每组10只。对比各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组织中PD-L1、IL-8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的瘤体组织中EGFR、COX-2、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antiPD-L1组和Reparixin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质量和体积明显降低(P<0.05),与Reparixin组相比,antiPD-L1+Reparixin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质量和体积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的肿瘤细胞丰富,细胞核染色较深,胞体饱满,增生活跃,毛细血管丰富,并侵入肌组织,坏死区较少;与模型组相比,antiPD-L1组和Reparixin组出现了坏死区,组织内毛细血管减少,细胞核也出现固缩,细胞密度降低;与Reparixin组相比,antiPD-L1+Reparixin组的坏死区增多,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出现大量的细胞核固缩,毛细血管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antiPD-L1组和Reparixin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组织中PD-L1、IL-8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与Reparixin组相比,antiPD-L1+Reparixin组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组织中PD-L1、IL-8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antiPD-L1组和Reparixin组中EGFR、COX-2、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Reparixin组相比,antiPD-L1+Reparixin组中EGFR、COX-2、Bcl-2蛋白也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IL-8联合PD-L1可能通过调节结肠癌小鼠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2025年07期 v.30 7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临床经验

  • 基于“辨证施治”理论探讨麻子仁丸方加减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疗效

    林彩频;钟映雯;郭苇;钟倩怡;陈非;吴胜菊;

    目的 研究基于“辨证施治”理论麻子仁丸方加减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9月本院收治的92例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基于“辨证施治”理论麻子仁丸方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肠功能指数评分(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总体满意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 PAC-QOL)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白蛋白(Albumin, ALB)、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 LYM)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3.91%(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总体满意程度评分均更低(P<0.05);研究组VAS评分更低(P<0.05);研究组生理、社会心理、担忧焦虑、满意度评分均更低(P<0.05);研究组CRP水平更低,研究组ALB、LYM水平更高(P<0.05)。结论 根据个人体质的差异及病因,基于“辨证施治”理论麻子仁丸方加减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疗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025年07期 v.30 770-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RLR与RDW/Ca2+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许明涛;马振增;柯希权;顾林;赵睿;邓敏;王启之;刘茹;胡向江;汪强武;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比值(RLR)、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清钙离子比值(RDW/Ca~(2+))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4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度组(MAP组)和中重度/重度组(MSAP/SAP组),将两组间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Log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MSAP/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操作曲线(ROC曲线)绘制,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来判断其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1)MSAP/SAP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LR、RDW/Ca~(2+)较MAP显著增高,淋巴细胞计数、钙离子、白蛋白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LR(OR:1.104,95%CI:1.021~1.194)、RDW/Ca~(2+)(OR:4.683,95%CI:1.722~12.738)是MSAP/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LR、RDW/Ca~(2+)预测MSAP/SA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0.854,RLR联合RDW/Ca~(2+)预测MSAP/SAP的曲线下面积0.901。结论 RLR、RDW/Ca~(2+)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2025年07期 v.30 773-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比较

    包依夏姆·阿巴拜克力;张洁;唐莉;孙晓凤;鲁晓擘;

    目的 比较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95例。根据用药情况分为TAF组50例,TDF组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检验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3和4周的肝肾生化指标,以及随访12周和48周内两组患者的接受肝移植或病死率、肝衰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记录治疗和随访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基础临床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以内,两组患者的ALT,AST,总胆红素和MELD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2周和48周期间,两组患者在肝移植率+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肝衰竭相关并发症(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DF组患者的肌酐明显升高,eGFR明显下降。在治疗第4周后,TDF患者的肌酐显著高于TAF组患者(P<0.05),eGFR显著低于TAF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其他严重的肾脏相关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TAF和TDF在改善HBV-ACLF患者短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二者的安全性相当,但TAF对肾功能的保护更具优势。

    2025年07期 v.30 778-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AFP、CEA、CA125、CA199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分析

    董致远;孙海兵;石振旺;

    目的 分析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在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选取2022年1月-2025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2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组,根据胃肠镜检查结果分非腺瘤性息肉组87例(A组)和腺瘤性息肉组113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及AFP、CEA、CA125、CA199水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AFP、CEA、CA125、CA199对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价值。结果 B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均高于A组,B组年龄高于A组(P<0.05);B组AFP、CEA、CA125、CA199均高于A组(P<0.05);上述指标合并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以及年龄均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FP、CEA、CA125、CA199联合检测诊断腺瘤性息肉的曲线下面积为0.955,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1.6%。结论 AFP、CEA、CA125、CA199在结直肠息肉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水平更高,且均是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对腺瘤性息肉的诊断效能。

    2025年07期 v.30 782-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应用研究

    赵丙晖;江泽;姜国胜;

    目的 分析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患者应用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OOC患者90例,按照是否行STARR治疗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便秘评分[克利夫兰便秘评分(CCS)、Longo′s出口梗阻型便秘评分系统(Longo ODS)、视觉模拟量表(VAS)]、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第16~18个月研究组(91.11%)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4.44%)(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第0~12个月、第13~15个月、第16~18个月CCS、Longo OD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术后比较,研究组术后第16~18个月CCS、Longo ODS评分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0~12个月、第13~15个月、第16~18个月手术效果总满意率均较高(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第0~12个月、第13~15个月、第16~18个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OOC患者应用STARR治疗的疗效显著,可以持续稳定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2025年07期 v.30 785-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诊疗技术

  • 超声内镜引导下消融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杨继华;冯洁;刘一朝;王俏;黄晓俊;

    局部消融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实现肿瘤原位灭活,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重要路径。相较于传统经皮穿刺消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引导下局部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介入方法,近年来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展现出重要潜力。目前,EUS引导下消融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消融技术联合EUS在胰腺癌中的应用研究尚待深入。本文就EUS引导下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光动力疗法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7期 v.30 790-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综述

  • 代谢组学在胃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闫佳兴;马永琛;张丽;

    胃癌(GC)是全球范围内高发且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现有的早期诊断方法,如内镜、影像学检查和血清标志物,存在创伤性、低灵敏度和低特异性的问题,往往难以有效发现早期病变。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通过分析血液、尿液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在胃癌的早期发现、发病机制探究、个体化干预以及预后判断等关键环节,代谢组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本文对代谢组学在胃癌诊断与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探讨其在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7期 v.30 79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壶腹周围憩室与胆道疾病的关联及诊疗进展

    张禄云;刘高敏;徐继威;

    壶腹周围憩室(PAD)是Vater壶腹周围十二指肠粘膜向腔外的膨出形成的结构,与胆总管结石(CBDS)及Lemmel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系统回顾了PAD的分型演进、致病机制及其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影响,着重探讨PAD与胆道疾病的关联,并提出个体化诊疗策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必要性。通过整合现有证据,本文旨在为PAD相关胆道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30 799-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胆囊息肉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高玉婷;党梦源;柯懿哲;马晶;聂占国;

    近年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人类体检意识的提高等,胆囊息肉总体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因胆囊息肉有进一步恶性转化可能,追溯其形成及恶变的危险因素,选择精准的检查手段明确良恶性,为后续治疗抢占先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极为关键。近年来,经胃内窥镜息肉切除术、超声内镜引导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联合经口内镜息肉切除术、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胆囊息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经口子母胆道镜保胆切除息肉等保胆手术陆续开展,新的保胆技术理念不断更新,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本文综述了胆囊息肉流行病学、发生及恶性转化危险因素、当前诊断方式及治疗新手段等,旨在希望通过上述因素能对胆囊恶性息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借此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2025年07期 v.30 803-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ADAMs和ADAMTS作为潜在的胃癌治疗靶点

    王彤宇;麻俊艳;金赟;周宁;

    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家族由膜锚定型和分泌型蛋白构成,分别是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ADAMs)和具有血小板反应蛋基序的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 ADAMTS)。ADAMs和ADAMTS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胃癌中,ADAMs和ADAMTS家族成员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靶向ADAMs和ADAMTS的药物研发有望成为胃癌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通过概述ADAMs和ADAMTS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为其作为胃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7期 v.30 808-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人工智能与数字病理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愈合的研究进展

    裴可;丛春莉;李星娇;陈平;王丽萍;

    随着UC治疗目标向组织学愈合的深化,优化评估工具与提升效率成为关键。AI与数字病理技术的融合为精准评估提供了新路径:通过自动化传统组织学评分及开发简化指标,AI模型在对组织学活动进行分级方面的表现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病理学家;借助对病理切片中隐窝结构与炎症细胞的AI自动识别,可准确预测组织学活动度;AI结合内镜图像与病理数据的多模态分析,在UC的诊断、组织学愈合识别及复发预测等方面表现出色。在技术层面,Transformer凭借全局信息感知能力弥补了CNN在UC组织学图像分析领域的不足,但存在内存需求高等问题,未来可通过模型轻量化、多模态融合等来进一步提高其实用性。LLM则为基层医院破解病理样本量匮乏、标准化不足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其少样本学习能力可辅助提取病理信息,未来,通过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其评估的可靠性与可解释性。AI与数字病理技术为UC组织学愈合评估带来革新,推动其向着“技术—临床—应用”三维协同全周期管理方向发展。

    2025年07期 v.30 812-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病例报告

  • 曲安奈德联合纤维蛋白胶对食管早癌ESD术后狭窄预防的病例报告

    杨箐;林世永;罗广裕;

    食管疤痕狭窄是大面积食管早癌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常见并发症。类固醇激素对术后狭窄的预防及治疗均有一定疗效。由于个人经验或仪器差异,可能出现术前与术中范围不统一而导致无法即时有效的进行激素预防处理。我中心在术后第7天行曲安奈德联合纤维蛋白胶治疗病例3例,均有效的预防了术后疤痕狭窄,为围手术期预防食管狭窄提供一定的临床经验参考。

    2025年07期 v.30 817-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