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越;周本刚;张敏;李瑶瑶;刘卓琪;丁岩冰;
目的 了解扬州市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为本地Hp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7年1月至2024年7月由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共同建设的胃镜筛查队列,对纳入的6079例自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呼气试验检测,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人群感染率,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扬州市人群总感染率为44.1%。其中饮茶史(χ~2=10.281,P=0.001)、食用辛辣食物(χ~2=5.098,P=0.024)、食用腌制食物(χ~2=6.538,P=0.038)、文化水平(χ~2=7.022,P=0.030)、心理生活压力(χ~2=7.456,P=0.024)均与Hp感染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心理压力过大(β=0.159)和长期的饮茶史(β=0.279)是影响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定期锻炼(β=-0.140)和食用热的食物(β=-0.406)是预防Hp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扬州市总体人群Hp感染率约为44.1%,其中扬州市区的Hp感染率(48.0%)高于扬州农村地区(39.6%)。持续进行体育锻炼并维持情绪的舒缓与愉悦状态,对于降低Hp感染率具有积极作用。相反,长期饮用浓茶、摄入辛辣及腌制食品,以及食用过冷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提升Hp的感染风险。
2025年05期 v.30 54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姜兴赫;李丛祥;夏宗婷;马璇;彭利军;
目的 比较内镜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与单纯内镜治疗高危消化性溃疡出血(peptic ulcer bleeding, PUB)患者(Forrest分级Ⅰa~Ⅱa期)疗效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集的90例高危PU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内镜随访组(内镜治疗65例)和追加介入TAE组(内镜+TAE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年龄、性别、溃疡直径、Forrest分级、溃疡部位、收缩压、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主要结局:5 d内再出血率、60 d内再出血率、治疗成功率、死亡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溃疡直径、Forrest分级、溃疡部位、收缩压、血小板计数、INR、血红蛋白、5 d内再出血率、死亡率等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组60 d内再出血率(12%)明显低于内镜组(3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60 d内总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低于内镜组(2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成功率(92%)较内镜组(70.77%)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Forrest分级较高(Ⅰa~Ⅱa期)的溃疡性再出血高危患者,追加TAE治疗较单纯内镜治疗预后更好,治疗成功率更高,可降低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05期 v.30 547-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梦莹;李伟之;李培杰;马富权;薛挥;张鹏;
目的 评估患者和手术相关因素对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累积透视时间,手术时长,总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的收集2022年11月至2024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5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病例。收集透视时间,手术时长,总剂量面积乘积(DAP)和累积剂量的数据资料,同时包括人口统计学,肝硬化相关症状,门脉情况及曲张静脉情况,以及术中程序的资料作为自变量,所有统计学均在SPSS统计软件中完成,P值小于0.05为有意义。结果 共收集125例患者的信息,其中男性82名,女性43名,平均年龄52.44岁,平均BMI 22.69 kg/m~2,平均手术时长80.32分钟,平均透视时间25.77分钟,平均总DAP 306.81mGy.cm~2,平均累积剂量775.67 mGy。66岁及以上(P=0.021),BMI>24.9(P=0.049),有先天性分流道(P<0.001),栓塞2条曲张静脉(P=0.002)是透视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P=0.048),有先天性分流道(P<0.001),栓塞2条曲张静脉(P=0.022)和栓塞4条曲张静脉(P=0.047),上午手术(P=0.003)及使用弹簧圈栓塞数量(2~3个)(P=0.025)是手术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P=0.002),66岁及以上(P=0.049),有先天性分流道(P=0.038),栓塞2条曲张静脉(P=0.004),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P=0.012)是总DAP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P=0.002),66岁及以上(P=0.021),有先天性分流道(P=0.028),栓塞2条曲张静脉(P=0.004),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P=0.008)是累积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IPS术中辐射暴露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年龄、性别、BMI、先天性分流道、曲张静脉数量及血栓情况为关键变量。透视时间与辐射剂量高度相关,可作为评估和监控暴露强度的简明指标。优化术前评估和术中操作,有助于有效控制患者和术者的辐射风险。
2025年05期 v.30 553-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小康;孙冠铎;姚春;张泷珲;薛佳龙;刘德纯;翟景明;
目的 研究环状RNA(circRNA)前胶原-赖氨酸,2-酮戊二酸5-双加氧酶2(PLOD2)靶向miR-513a-5p调控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6(LGR6)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HT-29、LoVo,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株FHC,分别检测circRNA PLOD2并筛选表达变化最大的SW620细胞进行后续实验。SW620细胞分为sh-NC组、sh-circRNA PLOD2组、sh-circRNA PLOD2+NC inhibitor组、sh-circRNA PLOD2+miR-513a-5p inhibitor组,分别转染不同shRNA质粒以及inhibitor,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侵袭数目以及circRNA PLOD2、miR-513a-5p、β-catenin、LGR6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RNA PLOD2靶向miR-513a-5p、miR-513a-5p靶向LGR6。结果 SW480、SW620、HT-29和LoVo中circRNA PLOD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FHC(P<0.05)且SW620中circRNA PLOD2的表达水平最高;sh-circRNA PLOD2组48 h和72 h时的增殖活力、侵袭数目、circRNA PLOD2、β-catenin、LGR6的表达水平均低于sh-NC组,miR-513a-5p的表达水平高于sh-NC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circRNA PLOD2靶向miR-513a-5p、miR-513a-5p靶向LGR6;sh-circRNA PLOD2+miR-513a-5p inhibitor组48h和72h时的增殖活力、侵袭数目、、β-catenin、LGR6的表达水平均高于sh-circRNA PLOD2+NC inhibitor组,miR-513a-5p的表达水平低于sh-circRNA PLOD2+NC inhibitor组(P<0.05)。结论 circRNA PLOD2在结直肠癌细胞中靶向miR-513a-5p调控LGR6,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2025年05期 v.30 562-56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路;张维彬;周畅;郑欣;张继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胃癌(GC)发病机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和STAT6信号通路在铁死亡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对GC进展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检测GC及癌旁组织中NETs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H3Cit)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HO-1、transferrin、GPX4、SLC7A11等)及STAT6的表达;利用MKN28胃癌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通过RNA干扰技术敲降STAT6表达,并结合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处理,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及STAT6/P53/SLC7A11通路的变化;通过Elisa、PCR及细胞功能实验分析NETs对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GC组织中MPO和H3Cit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提示NETs在GC中高表达;GC组织中铁死亡相关蛋白HO-1和transferrin表达降低,而GPX4和SLC7A11表达升高,表明铁死亡受到抑制。STAT6在GC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癌症死亡率呈正相关(AUC=0.82)。NETs标志物与STAT6表达呈正相关(r=0.75,P<0.01),且二者均与GPX4表达正相关(r>0.80,P<0.01)。体外实验表明,NETs通过上调STAT6抑制铁死亡,而ERASTIN通过抑制STAT6诱导铁死亡。敲降STAT6后,NETs共培养的MKN28细胞中GPX4表达降低,诱导铁死亡,同时STAT6/P53/SLC7A11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结论 抑制STAT6表达可逆转NETs对铁死亡的抑制作用,为GC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2025年05期 v.30 567-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柴立新;徐鑫;潘志坚;
目的 探讨肺耐药蛋白11-反义长链非编码RNA(pulmonary resistance protein 11 antisense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LRP11-AS1)的表达对胃癌(gastric carcinoma, GC)细胞增殖以及免疫逃逸的影响,以及其对微小RNA-149-3p(microRNA-149-3p, miR-149-3p)/叉头状翅膀样转录因子3(forkhead/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 3,FOXP3)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从2019年2月至2022年8月经我院手术切除的80例GC患者的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GC癌组织和GC癌细胞中LncRNA LRP11-AS1、miR-149-3p、FOXP3的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LncRNA LRP11-AS1、miR-149-3p、FOXP3的关系。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正常培养)、NC组(细胞转染ShRNA-NC、antagomir-NC、siRNA-NC)、ShRNA组(细胞转染ShRNA)、ShRNA+antagomir组(细胞转染ShRNA、antagomir)、ShRNA+antagomir+siRNA组(细胞转染ShRNA、antagomir、siRNA)。EDU标记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AO/EB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FOXP3、波形蛋白(Vimentin)、E-上皮钙粘附素(E-cadherin)的表达。结果 LncRNA LRP11-AS1、FOXP3在GC癌组织和GC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升高,miR-149-3p的表达明显降低。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LncRNA LRP11-AS1靶向调控miR-149-3p的表达;miR-149-3p靶向调控FOXP3的表达。抑制LncRNA LRP11-AS1中的表达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降低细胞中FOXP3和Vimentin、PCNA、TNF-α和INF-γ的表达,上调细胞中E-cadherin和Caspase-3的表达,上调细胞的凋亡率;antagomir能部分解除ShRNA对AGS细胞的抑制作用,而siRNA能部分恢复ShRNA对AGS细胞的抑制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 在GC中,LncRNA LRP11-AS1、FOXP3的表达明显升高,miR-149-3p的表达明显降低,LncRNA LRP11-AS1靶向miR-149-3p调控FOXP3的表达影响AGS细胞的增殖以及免疫逃逸能力。
2025年05期 v.30 574-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米莹莹;陈兆峰;乔谦;刘嘉慧;麻玉梅;芮文悦;刘敏;
目的 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hinese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CVAI)是一种新开发的、针对中国人特点的脂肪指数模型,被公认为评估内脏脂肪功能障碍的可靠指标。本研究将CVAI作为一个连续/分类变量,旨在探讨中国人群中CVAI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基线和随访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 2011年和2015年两期。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VAI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为控制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地理位置、婚姻状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睡眠时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及糖尿病等11个因素的潜在影响,我们构建了三个模型。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分析非线性关联,并可视化CVAI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8227例受试者,其中2605例(31.66%)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基线CVAI中位数为94.1(45.6),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CVAI高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P<0.01)。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最后一个CVAI四分位数组(Q4)的消化系统疾病风险最低(OR,0.71,95%CI, 0.61-0.82)。在限制三次样条回归模型中,CVAI指数与消化系统疾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1),且为线性关系(P_(nonliner)=0.9479)。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CVAI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范围(IQR),发生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就减少16.0%。与CVAI Q1组相比,CVAI Q2、Q3、Q4组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分别降低22.0%、21.0%、29.0%(均P<0.01),发生消化系统疾病风险随着CVAI的增加而减低(P趋势<0.001)。经分层分析,CVAI与教育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 CVAI指数与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高龄且低CVAI的人群需要更加警惕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5年05期 v.30 583-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林吟;邹东东;吴以龙;林敏;杨沱;谢晶晶;
目的 探讨蓝光成像(blue light imaging, BLI)与色素染色内镜(chromoendoscopy, CE)在右半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essile serrated lesions, SS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因消化道症状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连续性病例1388例作为研究对象。客观上主要比较常规白光模式(white light imaging, WLI)、BLI和CE下右半结肠SSL检出率。主观上比较三种模式(WLI、BLI和CE)下SSL的可视性,观察指标为可视性评分量表(ranking score, RS)。结果 (1)CE组总退镜时间为(9.39±1.86)分钟,明显长于WLI组的(7.70±0.85)分钟(P<0.001)和BLI组的(7.74±0.92)分钟(P<0.001);CE组右半结肠退镜时间为(6.26±1.59)分钟,明显长于WLI组的(4.59±0.66)分钟(P<0.001)和BLI组的(4.65±0.73)分钟(P<0.001)。(2)CE组患者总体息肉检出率和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5.90%和54.99%,均明显高于WLI组的33.89%和39.96%(χ~2=13.919,P<0.001;χ~2=31.708,P<0.001)以及BLI组的35.71%和41.21%(χ~2=9.803,P=0.002;χ~2=29.352,P<0.001)。(3)右半结肠CE组SSL检出率和腺瘤检出率分别为8.79%和48.83%,均明显高于WLI组的3.56%和36.89%(χ~2=6.415,P=0.011;χ~2=8.996,P=0.003)和BLI组的3.31%和38.97%(χ~2=8.318,P=0.004;χ~2=6.963,P=0.008)。(4)可视性分析显示CE模式下总体RS为(3.31±0.63)分,明显高于WLI模式下的(2.42±0.74)分(P<0.001)和BLI模式下的(2.65±0.46)分(P<0.001)。高年资医师组CE模式下RS为(3.41±0.63)分,明显高于WLI下模式的(2.55±0.72)分(P<0.001)和BLI模式下的(2.94±0.70)分(P<0.001),BLI模式下RS高于WLI模式(P=0.007)。低年资医师组CE模式下RS为(3.21±0.72)分,明显高于WLI模式下的(2.30±0.85)分(P<0.001)和BLI模式下的(2.33±0.68)分(P<0.001),而WLI模式和BLI模式之间R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与WLI相比,BLI在高年资医师中可提高SSL可视性,但无法提高右半结肠SSL的检出率;而CE可明显提高SSL总体可视性和右半结肠SSL检出率,同时也可提高右半结肠腺瘤检出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右半结肠筛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5期 v.30 58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曹丽丽;候亚林;于涛;朱子达;李文嘉;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张家口市中医院就诊的118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生长抑素,研究组患者则对照组基础上予乌司他丁。比较两组疗效、胰腺功能、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opeptin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6%(P<0.05)。治疗后,两组的胰腺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均高于治疗前(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血淀粉酶、WBC、CRP、IL-6、IL-8、Copeptin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前述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59%(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5.08%)与对照组(3.3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可改善SAP患者的胰腺功能,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05期 v.30 593-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时海峰;邢磊;朱宇宏;翟金龙;徐荣灿;严文跃;
目的 探究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患者辅助放化疗疗效的影响及Treg细胞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射阳县人民医院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102例,根据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的预后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67)和预后不佳组(n=35)。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检测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免疫T细胞(Treg细胞比例、Teff细胞比例)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免疫T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免疫T细胞及PGE2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免疫T细胞水平对PGE2与食管癌患者预后不佳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结果 预后良好组Treg细胞比例、PGE2、IL-6、IL-10、TGF-β、HMGB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佳组(P<0.05);预后良好组Teff细胞比例、Teff/Treg比值、IL-2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佳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2、IL-6、IL-10、TGF-β、HMGB1、Teff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Teff/Treg比值及PEG2水平均可对食管癌患者辅助放疗预后进行预测,其中免疫T细胞及PGE2联合预测效能最佳。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reg细胞比例、Teff/Treg比值在PGE2水平与食管癌辅助放疗患者预后不佳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Teff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PGE2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预后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且Treg细胞水平在PGE2与食管癌患者预后不佳中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
2025年05期 v.30 597-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罗肖;陈晓培;朱传好;魏利平;路伟;
肝硬化是由病毒、酒精及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及肝纤维化疾病,通常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肝功能障碍、门静脉高压,晚期伴随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一旦并发感染,病情危急,如未能及时治疗,易增加死亡风险。故早期明确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0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祎玮;贾婧;任敏兰;沈楠祥;邓雪婷;缪林;熊观瀛;
探讨肠道菌群失衡在慢传输型便秘(STC)治疗中的作用与策略,为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100例ST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肠道菌群结构与代谢变化,综述菌群代谢调节、膳食干预、菌群-肠-脑轴调控及炎症修复等治疗策略。STC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乳酸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数量减少,梭菌属等有害菌比例上升,导致短链脂肪酸(SCFAs)和胆汁酸代谢异常,引发肠道炎症及神经调控障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优化饮食结构、调控菌群-肠-脑轴以及修复炎症与肠道屏障,可有效改善STC患者症状。针对肠道菌群失衡的治疗策略能显著缓解STC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5期 v.30 61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程雪岩;卢玉俊;苏华;张红;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与心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OSA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菌群失调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OSA以及它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OSA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了肠道菌群在OSA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的策略对OSA的治疗前景。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本文旨在为OSA以及OSA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05期 v.30 617-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秀丽;徐家琴;王巧民;解丽;徐雪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无法治愈的肠道炎性疾病,其疾病诊断、活动度评估及病程中结直肠癌监测都需要依靠结肠镜检查。但IBD患者因其自身疾病的特殊性,肠道准备的难度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本文将从IBD患者肠道准备的重要性、现有肠道准备方案、IBD个体化肠道准备策略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2025年05期 v.30 622-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党梦源;柯懿哲;高玉婷;马晶;聂占国;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逐渐成为胆道结石治疗的核心技术,尤其在高龄、高危及复杂病例中展现了显著优势。近年来,胆道结石的微创治疗取得显著进展,其中基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多种技术方案已形成完整体系。临床常用的操作方式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以及网篮或球囊取石、机械碎石等传统方法。此外,体外冲击波碎石、胆道镜引导下的激光/电液碎石术、支架植入等辅助手段进一步丰富了治疗选择。在人工智能辅助与多学科协作的推动下,ERCP技术持续优化,其治疗胆道结石的适应症不断扩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2025年05期 v.30 626-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波;吴大伟;王祥;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以末端回肠及邻近结肠多见,呈节段性分布。CD的确切病因未明,目前研究认为与环境、遗传及肠道微生态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免疫失衡有关。爬行脂肪(Creeping fat, CrF)在免疫和炎症调节及C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CD的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CrF在CD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0 630-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瑞婷;谯敏;
胰管断裂综合征(DPDS)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其特征为胰管与十二指肠之间的连续性中断,导致胰液积聚或渗漏。DPDS的治疗目标是恢复胰液引流、控制并发症并保留胰腺功能。近年来,内镜治疗逐渐成为DPDS的一线选择,主要包括经乳头引流、透壁引流及联合技术。然而,内镜治疗的并发症如支架移位、出血和感染等仍需关注。此外,DPDS患者中糖尿病和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内镜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对胰腺功能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DPDS的内镜治疗进展,重点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长期预后。
2025年05期 v.30 636-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